一、目標任務
(一)促進經濟增長帶動就業。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健全產業聯動、創業帶動、區域互動機制,推進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延續實施優化減負穩崗擴就業政策,發揮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等吸納就業作用,穩定崗位規模。2022年實現城鎮新增就業4.5萬人以上,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1.01萬人以上,就業困難人員就業2700人以上,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
(二)促進社區居民就近就業、充分就業。以城市社區、鄉鎮企業聚集區三公里范圍內的勞動者、企業為重點服務對象,建設“政府主導推動、社會力量參與、線上線下聯動”的公共就業服務“三公里”就業圈,幫扶就業困難人員、失業人員及其他有就業意愿的勞動者“家門口”就近就業,推動更加充分就業。2022年,全市50%以上社區達到“三公里”充分就業社區標準;2025年,全部社區達到“三公里”充分就業社區標準。
(三)促進人力資源精準就業。著力搭平臺、強服務、促匹配、提技能、優環境,幫助企業緩解用工短缺,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的人力資源支撐。支持高校畢業生留宣就業創業,宣城職院畢業生去向留宣率達30%以上;大力提高技能人才供給,每年新增技能人才1.7萬人以上;每年舉辦招聘會不少于800場次,達成就業意向不少于3.5萬人,企業缺工問題得到有效緩解。
二、工作措施
(一)促進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
1.加速“三公里”充分就業社區建設。大力宣傳推廣“三公里”就業圈,幫助社區居民和小微企業便捷掌握就業政策、崗位招聘信息等,達到“三公里”內享受公共就業服務、實現就業的目標,促進更多社區達到“三公里”充分就業社區標準。
2.加大社區就業崗位開發。綜合運用資金補貼、稅收優惠、金融支持等政策杠桿,加強對家政服務、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等行業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等市場主體支持力度,按規定給予各類就業創業補貼,穩定崗位供給。鼓勵各地開發更多靈活就業、新形態就業崗位,滿足社區居民不同就業需求。加大社區就業崗位摸排,及時精準推送給社區居民。
3.擴大基層服務崗位供給。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及基層工作需求,在街道(鄉鎮)、社區(行政村)開發疫情防控員、社區管理員、安全信息員等臨時性專項崗位,安置有就業意愿的因疫等原因失業人員。根據工作任務和工作時間,由各級財政資金給予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工資。2022年,全市開發臨時性專項崗位1100個以上。
4.加強困難群體就業幫扶。每年開發公益性崗位2000個以上,確保每一名有安置需求、符合條件的就業困難人員能安置到公益性崗位。每年募集青年就業見習崗位2405個以上,確保每一名有見習需求的未就業高校畢業生能參加見習活動。2022年,針對當前就業嚴峻形勢,全市開發短期就業見習崗位1400個以上,安排未就業高校畢業生開展3—6個月就業見習、參與疫情防控等服務。
5.加快兌現就地就業相關補貼。落細落實《宣城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做好“春風行動”促進勞動力就地就業措施的通知》,加快兌現就業和社會保險補貼、住房公積金獎補、市場化招工獎補、企業自主招工獎補等政策措施,幫助企業紓困解難,穩定就業崗位供給。
(二)促進重點群體就業
1.支持高校畢業生省內就業。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政策供給,支持國有企業、優質民營企業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鼓勵引導高校畢業生投身城鄉社區服務和鄉村振興領域。階段性免除經濟困難高校畢業生國家助學貸款利息并允許延期還本,畢業生因疫情影響今年未及時還款的,不影響征信。持續擴大國有企業招聘規模,其中水電氣、公交等領域內的國有企業崗位增加數不少于5%。2022年,全市機關事業單位和“三支一扶”等政策性崗位招錄(招聘)計劃不低于1800個。
2.促進農民工本地就業。推進“兩強一增”,實施農村居民本地就業“121”計劃,推進有勞動力的家庭每年至少有1名勞動力在本地務工,收入2萬元以上,帶動家庭人均工資性收入達1萬元。推廣“三業一崗”就業幫扶模式,全面落實小微企業、就業幫扶車間等載體吸納脫貧人口務工就業等相關優惠政策。實施農民工素質提升工程,為有需要的農民工免費提供1次職業指導、3個適合的崗位信息、1個培訓項目,每年開展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2.3萬人次以上。
3.推動退役軍人高質量就業。組織開展退役軍人就業服務月活動,開展“送政策進軍營”直播宣講,舉辦退役軍人專場招聘會,提高退役軍人就業服務針對性。開展退役軍人能力提升專項行動、退役軍人“就業起航”行動,精準提供就業援助、職業技能培訓等服務,促進退役軍人高質量就業。實施退役軍人創業工程,為有創業意愿的退役軍人提供創業指導、創業培訓、創業貸款等全方位服務,激勵更多宣籍退役軍人回鄉創業。
4.全面落實重點產業人才政策“宣8條”。聚焦推動重點產業高質量發展,全面落實《關于進一步加快人才集聚推動重點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八條措施》,營造近悅遠來的人才就業創業生態。
(三)強化企業用工服務
1.持續推進保障企業用工“八大行動”。常態化開展“四進一促”穩就業和“人社服務專員服務企業”行動,幫助企業緩解用工短缺。確定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實施重點企業“白名單”制度,落實重點企業用工“包保”責任制,為重點企業提供“一企一策”個性化用工招工服務,讓重點企業用工有保障、季節性用工有緩解。
2.建立市外勞動力資源協作聯盟。聚焦重點產業高質量發展需求,常態化組織我市企業赴省內皖北和省外勞動力資源豐富地區開展勞務對接,建立區域對接、縣縣對接、鄉企對接機制,促進勞動者來宣就業。
3.打造求職用工“一網通”平臺。加強安徽公共就業招聘網企業崗位招聘信息、勞動者求職信息動態更新,通過后臺大數據精準匹配、信息推送,推進實現缺工企業崗位需求“一點發布、全省共享”、勞動者就業需求“一點填寫、精準送崗”。支持設立蘇皖合作示范區人力資源(廣德、郎溪)市場,與溧陽共同建立蘇皖合作示范區人力資源供求信息發布平臺。
4.實施技能提升行動。每年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4萬人次以上。大力發展技工教育,支持企業舉辦技工院校,技工院校每年招生2700人以上。加強校企合作,鼓勵企業與技工院校、職業院校開展技能人才訂單培養、委托培養、短期培訓,為企業“量身打造”技能人才。
(四)強化公共就業服務
1.加強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建設。提升長三角“一地六縣”(宣城)人才綜合體暨人力資源產業園運營水平。規范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創新開展人力資源服務行業促就業行動,著力培育我市“AAAA”級以上人力資源服務骨干企業,鼓勵支持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參選安徽省服務業百強企業。強化人力資源行業監管,定期開展清理整治人力資源市場秩序專項行動。
2.提升公共就業服務質量。打造“智慧就業”信息系統,做亮“2+N”招聘品牌,加強“勞動最光榮,奮斗最幸福”就業觀宣傳。積極組織職業指導進校園、進社區等,指導青年群體、就業困難人員等合理設定就業預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面向重點群體、用人單位、園區、高校等分類宣傳就業政策及服務信息,讓公共就業服務“觸手可及”,持續提升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
三、支持政策
(一)“三公里”充分就業社區獎補。每年組織認定“三公里”充分就業社區,按照不低于6000元/年的標準給予獎補,主要用于社區就業創業服務、政策宣傳及“三公里”就業圈宣傳推廣等,所需資金從各級財政資金列支。
(二)“三公里”就業圈就業補貼。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對運營機構組織重點群體穩定就業、靈活就業的,根據就業人數,由就業補助資金給予運營機構穩定就業服務補助、靈活就業服務補助。對運營機構幫扶就業困難人員就業的,根據就業人數,給予運營機構就業援助服務補助。對經營實體開發公益性崗位,組織公益性崗位對接,服務就業困難人員到崗就業,由就業補助資金按規定給予經營實體公益性崗位社保補貼和崗位補貼。具體補助標準按照宣城市購買基層公共就業服務指導目錄執行。
(三)職業技能培訓補貼。聚焦脫貧勞動力、農民工、失業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需求,精準開展就業技能培訓,按規定給予培訓補貼。2022年,因疫情防控實施靜態管理7日以上的縣市區,可對因疫情防控停產停業的中小微企業,依據參加失業保險職工人數,按500元/人標準發放一次性留工培訓補助,同一企業只能享受一次,所需資金由失業保險基金承擔。
(四)階段性穩就業補貼。各地可結合地區穩就業需求,統籌使用就業補助資金和地方財政資金,對在疫情防控期間保持正常生產、不裁員或少裁員的餐飲、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鐵路運輸等特困行業企業,給予最高不超過50萬元的一次性穩定就業補貼。
(五)設立就業風險儲備金。支持有條件的縣市區統籌利用就業補助資金滾存結余、地方財政資金等,設立地方就業風險儲備金,積極預防和應對突發性、規模性失業風險。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