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具有5000年以上的悠久的釀酒歷史。中國酒以生長霉菌為主要微生物的酒曲為糖化發酵劑,復式發酵、半固態發酵為主要特征,所以,黃酒釀造與中國早期釀酒方法一脈相傳。根據《宋史?地理志》記載:對于江南東西兩路的記載為“有冶鑄、金帛、谷稻之利”,豐富手工業發展和糧食生產更加便于釀酒。 安徽省古南豐酒業有限公司位于安徽東南部的丘陵地帶,與江浙接壤,山川毓秀,綠水蜿蜒,耕地、水面、山場資源充裕,有優質糯稻農業種植傳統,有“中國四大糧倉之一”之稱,尤其是當地的水質清澈透明、甘甜,利于釀酒。植根于這一方沃土的還有獨特的黃酒釀造工藝,源于徽州民間私坊釀造米酒之民俗,有史可載的可追溯到唐代,其鼎盛時期可追溯到明、清年代。《鏡花緣》中人物談酒時,列舉全國各地名酒,其中就有徽州甲酒。清人《新安竹枝詞》亦有“結伴攜錢沽夾酒”的句子。徽州甲酒又稱“夾酒”,糯米釀造,酒色微黃清澈,香氣誘人,入口微甜,時間愈久愈醇。經發展到后期,徽菜屯溪醉蟹中所用就是產自皖南徽州封缸酒,古南豐徽派本坊小缸釀造技藝深得皖南黃酒釀造技術之精髓一脈相承,釀造方法在皖南地區廣為流轉。
徽州民間釀造米酒品種較多,釀米酒的做法很講究, 多為土法釀造,家庭、私坊相傳。隨著紹興等地黃酒釀造規模擴大,在徽商的傳播下,南豐當地潘氏以徽州封缸酒為基礎,不斷傳承改良,結合枸杞、黑米等形成了傳承有序的獨具特色的徽派黃酒本坊小缸釀造技藝傳承至今。
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白酒業的逐漸興起,傳統的本坊小缸釀造技藝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和漸衰的瀕危狀態。而且隨著釀造老藝人的流失和現代機械設備運用,能夠掌握這門技藝的人就更加稀少。我們在極力的進行傳承保護古南豐徽派黃酒本坊小缸釀造工藝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