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皖南根雕在廣德流行已有數百年的歷史了,據記載,清代皖南的太平縣有個根雕藝術家叫湯俎,到皖南山區采挖古木樹根創作人物鳥獸,頗有美譽。 經不斷傳承發展,皖南根雕已形成多品種系列,并綿延至今。 發展鼎盛時期為清朝末年與民國初年,皖南根雕隨著人員流動的加速被傳播到江、浙、滬、閩等地,成為當時社會名流、文人雅士、達官貴人的收藏之物,并趨之若鶩。 隨著社會的變遷,目前廣德仍有一批從事根雕藝術的人員,他們為根雕藝術的發展、傳承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作品多次在全國根雕大賽上獲得金獎,并引起業內的普遍關注。
皖南根雕是樹根造型藝術的簡稱,它是以一定自然形態枯樹奇根異木為基材,經人為篩選、觀察、構思、加工制作而成的一種獨特藝術品。它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是自然美學的審美心理學和技術美學的綜合表現。千姿百態,飽含野趣,展示出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魅力。
根雕作品貴在自然,妙在傳神,且每件都是獨一無二的孤品,不存在贗品,其美妙自然的形態是不可能被人為復制的,這正是根雕難得獲寵之處。 難怪外國友人把根雕稱之為“東方最具特色的藝術品”。
皖南根雕所用的根材種類是當地生長的香樟、黃荊、杜鵑、榆樹、櫸、三角楓、紫薇、梅、毛竹、紫竹根等幾十種,除竹根外不能挖活根,而是以山塘水庫中漂浮沉底的枯樹根,埋于河床、地下的千年陰沉木,廢棄于山野、林間、路旁的殘樹樁、枯根、朽木等為材料,不同的雕刻品種又有不同的材質材形要求。
皖南根雕分藝術根雕與實用根雕兩大品種系列。 藝術根雕以質地堅韌、長勢奇特、盤根錯節、彎曲有致、形態怪異的根材為上乘材料,經沖洗、去皮、修整、雕琢、修光、打磨、上油打蠟而成。其中人物類、動物類、花草類、景觀類等象形藝術根雕系列,或古樸典雅,或粗獷明快,或洗練夸張,或象形畢肖;抽象藝術根雕系列則利用根材的奇特結構或線形、肌理、質感、色彩等特點,通過剪裁加工和命題方式,賦予某種哲理、隱喻或象征意義。 實用根雕多用樹頭、樹樁、樹根等為材料,雕制工藝與藝術根雕基本相同,有桌椅、茶幾等家居用品系列和手杖、筆筒文房等日用品系列。
皖南根雕物盡其用,變廢為寶,化腐朽為神奇的獨特工藝,是明間文化智慧和創造力的典型體現。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