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集群作為推動區域經濟增長、培育優質中小企業、加速新型工業化的核心載體,已成為驅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引擎。近日,省制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培優育強縣域制造業特色產業集群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進一步規范我省縣域制造業特色產業集群培育管理,建設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縣域制造業特色產業集群。其中,我市七個縣(市、區)共有十個特色產業被納入到全省培育規劃中。
“此次全省培育規劃有助于構建多點支持、布局優化、結構合理的縣域制造業特色產業集群發展格局。”市工信局工作人員介紹,行動方案堅持產業布局全省“一盤棋”,按照產業協同、錯位發展的原則,圍繞“4433”萬千億制造業產業體系,聚焦縣域首位產業,明確了縣域制造業特色產業集群布局規劃。
記者注意到,《方案》重點規劃了各縣(市、區)優勢產業方向,對于我市明確宣州區重點培育汽車零部件;寧國市重點培育高性能密封件、耐磨鑄件;郎溪縣重點培育工程用特種設備、新型紡織材料;廣德市重點培育汽車輕量化零部件、印制電路板;涇縣重點培育電機泵閥;績溪縣重點培育高端機械零部件;旌德縣重點培育生物醫藥。
縣域特色產業集群的茁壯成長,亟需匯聚各方資源形成協同合力。為此,我省系統整合科技創新、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優質企業梯度培育、質量品牌建設、產業協同生態構建、國際化拓展等關鍵環節,統籌工信、發改、科技、商務、市場監管等多部門政策資源,形成賦能集群發展的強大政策合力。同時,在要素保障、產學研合作,資源對接等方面,重點支持集群企業,建立企業庫、項目庫、人才庫,制定集群專屬“政策包”。
值得關注的是,《方案》提出,將建立科學評估與激勵機制,并將評估結果納入各地制造強省建設年度評價,每年擇優培育認定20個左右省縣域制造業特色產業集群,統籌制造強省等專項資金,用于開展“一群一策”診斷,支持集群編制專項規劃、一圖三庫、建設公共平臺等,鼓勵各市、縣(市、區)制定配套政策,推動縣域制造業特色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我市堅持工業強市發展戰略不動搖,圍繞“2+3+4”的產業體系,充分發揮各地特色產業優勢,統籌全市產業集群布局,集中力量做強做優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企業,加快構建“市級—省級—國家級”集群梯次培育發展體系,產業鏈與創新鏈加速深度融合。今年1—5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4%,工業投資增長10.8%,全市已累計創成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2個,省級及以上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數量居全省前列。